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中核杯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以下简称“大赛”)中,不仅有火箭发射器点火方式、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空间站舱外航天服供氧及温度调节等“高大上”的尖端科技创新技术,也不乏一些青年职业人才将目光聚焦在具有“烟火气”的领域。大赛聚焦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设置研发创新类、技术革新类、管理创新类三个竞赛方向,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社会服务等领域。决赛现场的志愿者在协助统分等工作。熬一剂“良药”,解“燃”眉之急在新疆塔里木油田的一口天然气井,每天可产出30万方天然气,能够保障10万个家庭所用。作为我国最大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塔里木油田油气储层埋深不断超越米以深,普遍具有超高压、超高温、和高矿化度等特殊地质条件,这使天然气井无机垢堵塞问题突出。“天然气井‘气脉’硬化,就好比人得了血栓。”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采油气所油田化学室主任曹立虎说,从年起,气井流动通道出现“血栓”堵塞问题,减产万方/天,导致万个家庭无气可用。“年以来,塔里木油田高压气井井筒堵塞的问题每年呈加剧趋势。年,井筒堵塞最高影响气田无阻流量每天达万立方米,占气田总产能的2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曹立虎解释,如不加以控制,至少会影响一个千万人口城市居民用气。解堵势在必行!但是怎么解?什么时候解?用什么解?这里的井深都在0米以上,超高温超高压强腐蚀,堵塞物为类似烧水壶“垢片”的无机垢,但是形成条件、分布位置都不清楚,很难制定有效解堵对策。前几年,采用传统的物理解堵技术,成功率只有57%,费用高达万元/井次且有效期只有3个月。年,曹立虎所在的团队组建超深气井化学解堵青年突击队,跨部门跨学科集智攻关。“我们联合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堵塞机理研究,明确了高压气井‘垢砂复合堵,以垢为主’的堵塞特征,揭示了高温下流动压降结垢机理,建立了结垢热力学预测模型,指出井筒底部和井周储层为结垢高风险区域,并以此制定出‘化学除垢先行,井筒排砂’的总体治理方案。”他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实现了理论创新。决赛现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找到问题只是好的开始,关键还在于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形成了一套高压气井生产流动状态评价方法,实现了气井解堵时机科学预测,准确率提升到95%,避免依赖经验判断导致“过早影响效果,过晚增加成本”。如何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曹立虎表示,化学解堵技术为解决高压气井“气喘”提供了良方。经过多年攻关,他和团队研发优化形成了2套酸性和1套非酸性解堵剂体系,具有摄氏度耐高温和溶垢率高、管材腐蚀率低等优点。“特别是非酸性解堵液体系,基本实现管柱零腐蚀,极大地降低气井生命周期内多次解堵作业对管柱的腐蚀伤害。”4年来,应用有效率达93.3%,平均单井解堵后无阻流量提升2.3倍。值得一提的是,解堵费用降低到万元/井次,且有效期长达天。目前,这一项目已获7件发明专利授权,构建了知识产权群;近5年在西气东输主力气田规模应用余井次,累计增产天然气74.89亿方、凝析油39.7万吨,解决“血栓”堵塞难题,使得低产低效井焕发“新活力”。“去年,同行院士专家鉴定评价本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谈到这一成果,曹立虎充满信心,在“双碳”战略下,天然气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最佳伙伴”,但我国陆上70.3%天然气在深层,因此,该项目成果在深层天然气开发和抢占海外市场方面意义重大。比赛现场管理严谨,每个工作人员的手机都要集中上缴。建云端平台,让随访之路不再难一位75岁的老奶奶,因为医院植入了起搏器,每次随访都需要儿子陪她从四川阿坝到成都。往返加上就诊,需要2-3天时间。5G云随访系统的应用,让这一过程缩短到了半天,而且老奶奶只需要医院。“我们通过远程随访就可以帮忙完成起搏器检查,她上一次云随访是今年6月18日,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熊诗强博士介绍,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PM)、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主要应用于致命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我国CIED年植入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至年,我国CIED总植入量已超过万台,年植入量已超过12万台,每年需要进行随访的患者超过百万例。安装CIED的患者需要定期、终身监测,每种CIED仪器的随访时间不一样,电池使用时长也在4-8年不等。当前最主要的随访模式是诊室随访——患者遵循医生建议的医院,由具备CIED程控能力的专科医生进行面对面诊疗。但CIED随访门诊主要集中开医院,医院并未设置。5G云随访体系应用前,冬天大雪封山出行不便,在四川马尔康市的患者打电话求助,熊诗强的同事曾连夜驱车开了十几个小时,去处理仪器的紧急情况。“阿坝、甘孜州、凉山等地的患者长医院随访,路程来回至少需要三天,经济成本高,交通不便。”熊诗强所在的团队曾做过调研,能医院进行随访的患者只有60.6%,“这背后体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当然疫情也给随访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他所在的医院心血管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成都市高水平学科。年,熊诗强所在项目团队在学术带头人蔡琳教授和刘汉雄教授的带领下,引进CIED-5G云技术支持平台,想在当地医联体范围内建立5G云随访体系,医院纳入云随访平台,让医院进行“云上”随访。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指导下,年5月,随访体系基本打造完成,并进行了临床应用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医院里,患者将起搏器和程控仪相连接,大医院的医生只要拿出平板电脑,点击5G云随访App,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进行器械询问、测试和程控,医生还会和患者进行视频聊天,减少对方焦虑情绪。同时要求医院医生建立随访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熊诗强介绍,成都市第三人医院签订相关协议,制订标准化的随访流程,对参与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培训。这一过程中,团队带着课题组前往医疗资源欠发达的边远地区,3年来,几乎跑遍了四川所有的地级市,最远的到达过甘孜州、阿坝、达州、巴中等地。目前已有14家医院纳入体系,下一步还将和40医院进行合作。34岁的熊诗强说,团队里有年轻医生,也有资深专家,还有20多名年轻研究生,同时吸纳心内科、医疗管理、法务等部门和系统的人才加入。他注意到,下乡服务时,年轻人干劲很足,最忙碌的时候,早上8点到下午2点,在一个医院随访50多个病人。医院接着工作,“充实并快乐着”。5G云随访体系试用之后,有偏远地区的患者给熊诗强打来“医生,你们这是办了好事,让我们少跑路,解决了我们看病难的问题啊!”在他看来,青年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善民生,参与祖国医疗事业发展,大家做的事情很有价值和意义。有机会参加培训和会议时,团队会向全国的专家分享随访体系的建设经验和成效。“希望引起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