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试器械 >> 测试器械前景 >> 牛企看新区这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塑料吸管
作为前湾新区核心区,由唐涂宋地发展而来的宁波杭州湾新区,甫一诞生就自带“产业发展大平台”的耀眼光环。
对一座产业新城来说,新区众多终端产品和关键部件,是新区万千创业者的梦想所系,也是新区迈向大湾区时代的生动注脚。
浙江新闻客户端、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布等联合推出“牛企看新区”,围绕这些了不起的产品、部件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零距离感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今天我们推出第四篇。
微创医学的发达,让类似人工瓣膜这样的介入产品可以直达病灶,实现机体功能修复;为了让残缺的神经系统重新发挥效用,在人脑中植入智能芯片也成为了前沿医学的研究课题。
不过,再尖端的产品也离不开基础件的辅助,要实现高级诊疗目标,首先得有高品质的上游配套,比如管材。
坐落于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的琳盛高分子就是不折不扣的管材“专家”。瞄准微创医疗配件这个细分市场,多年来,琳盛高分子从一条产线做起,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和对产品的悉心打磨,逐渐撬开了国内市场。目前,琳盛高分子国内客户数稳定在家以上,累计为市场供应各类高品质医用管材余种,其中不少属于业内首创。
“我们就是奔着这个市场空白来的。”公司总经理、拥有材料工程和化学双重硕士学位的宋晓波介绍,高端医疗器械这块我们国家本来起步就晚,这些年,伴随微创诊疗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在管材等关键基础配合件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出来。
“医疗器械大家都在布局,但由于管材这块看似简单、门槛低、利润低,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反而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涉足,导致这个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看准这个机遇,年,宋晓波从法国回国,与麟沣生物集团共同出资,合伙创立宁波琳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走进公司产品陈列室,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各类多功能管材让人大开眼界,其中不少产品外观看上去就跟饮料吸管差不多,价值却不可同日而语。
“以心血管支架输送器手术为例,如何把支架送到血管里,就必须先把医用鞘管穿刺至血管。再通过鞘管把支架输送至安放位置。”宋晓波笑着说,形象点说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只有管材的条件满足了,才能完成微创手术。
看似不起眼的塑料管子,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精度控制、工艺设计、装备适配……既然瞄准了中高端市场,在产品开发上就必须“全情投入”,尽一切可能抢占技术“身位”。
“为了把一种球囊双层导管的生产工艺固定下来,我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宋晓波举例说,这类导管由内外两层叠合而成,直径不过0.7个毫米,里面一种材料,外面另一个材料,难度在于2个材料在硬度、可拉伸性等物理性能上差异悬殊,粘合起来本就不易,两层管子同时挤出的时候,界面还需完美贴合,不能轻易分离。这就对我们的工艺控制提出了挑战。”
通过对挤出参数、冷却水温、牵引速率等多重条件的反复调试,宋晓波和同事们最终找到了一个极窄的可加工区间,顺利实现了这种堪称业界“天花板”的高品质导管模组的量产。产品不但在耐受压强上做到了客户标定值的两倍以上,管体尺寸公差也控制在了0.5%左右。更令人咋舌的是,这样的一根双层塑料导管在市面上可以卖到40块钱以上,长度却不过几十厘米。
“这个项目我们跟了三年,一开始也是向国外一家很有名的挤出企业来购买基础管材,但由于这家公司生产工艺不稳定,满足不了我们下游客户需求,琳盛只能选择自己做。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在高品质医用管材这个细分市场赶上甚至超越国外同行。”宋晓波说。
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新产品开发设计,通过多年沉稳发展,琳盛高分子成功的在与国外知名企业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产品线越做越大。
“企业销售额今年有望超过万元,订单早就排到了几个月以后。”宋晓波说,依托相关领域的技术积淀,琳盛的未来不单单是做管材产品,还会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做定向的方案设计,甚至是牵头引导细分市场的新产品开发。
“利用占据产业链上游这个优势,希望可以把企业累积的工艺大数据和客户需求更好的结合起来,去引导和培育更大的市场。”宋晓波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