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试器械 >> 测试器械前景 >> 古代城门都是木头做的,为啥攻城时不用火烧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此句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是敌军攻城的兵马犹如阵阵黑云翻滚而来,而我方的战士则身披甲胄,在日光的辉映下,又如片片金色龙鳞,即双方对阵的场景。
古代时期,战乱频发,攻城之事更是数不胜数。云梯、钩车、强弩、投石器……种种攻城的器械都在青史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也有人不禁发问,古代的城门大多是由木头修建而成,那么攻城时为什么不采用火烧的计谋呢?原来,城门既是字面意义上的“不能烧”,也是潜台词中的“不敢烧”。
01字面意义的“不能烧”
首先,古代的城门看似是用木头做成的,然而这木头却也并非寻常的木材,与进山砍柴、回家做饭的柴火木头,更是不能相较而语。当时的城门一般会选用枣树、榆树等相对坚硬、不易燃烧的木材制作,甚至更有甚者会选用“木中之王”——铁桦木来打造。
铁桦木不仅能够抵挡住刀光剑影,而且还有人将它制作成了兵器,统治一方,被不少人称作“大自然的钢铁战士”。而在防火性能上,也具有独树一帜的优势。此外,虽然城门是由木头做成,但其上还安装了不少的铜钉、铜条,又在外表上刷满了油漆。这些都会为火攻造成不小的阻碍。
如果火势较小,那么根本无法穿透城门的阻力。但如果火势想要烧得更猛烈一些,就必然需要用到更多的燃料,然而城池门外一般都有护城河阻拦,根本无法运送。即使非常幸运地运送过来了,火也确实烧得越来越大了,但是守城的士兵仍然可以就近取水,熄灭火焰。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城门烧得都不算是划算。
02潜台词的“不敢烧”
而除了字面意义上的“不能烧”之外,这其中还包含着潜台词的“不敢烧”意味。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方交战亦是如此,如果攻城方烧掉了守城方的城门,自以为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便得意洋洋正要进城,此时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局面。
城中仍有城。这是古时候修建防御工事时,一个相对常见的手段——在内城外修建外城。这样,当遭遇攻击时,敌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攻破了第一道城门,里面却还有更为坚固的内城城门在等待着他们。内城城门作为更近距离的一道保护伞,无论是兵力还是防御工事的稳定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外城门,敌军所要经历的困难也会更加加重,能够大大削弱敌军的信心。
诈败之计。意思就是,城门被如此轻而易举地烧开只是守方提前布好的计谋,为的就是请君入瓮,将敌军引入城内。而事实上,城内可能早就全是天罗地网,甚至就在敌军的身后,可能还有守城方的增援正在赶来。二者前后夹击,将敌军一网打尽。
三方混战。这种情况与第二种中的开局相同,都是攻城方顺利的进入了城中。此时,守城方可能是真的无力抵挡下去,但攻城方却同样无法掉以轻心,因为身后的大门已经被他们自己亲手损坏。如果这时候有第三方势力加入战局,从他们刚刚走过的路上,千里奔袭,赶来攻击,那这背后大门洞开的模样就是将弱点彻底暴露在了别人眼前。
历史上确实就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在明朝时期,掌印太监曹吉祥就曾经和忠国公石亨一起谋反,试图火烧东安门。然后东安门的士兵却将计就计,为这场大火又添了一把柴。此举不禁让曹吉祥感到十分不解,以为这是皇帝早就为自己设好的圈套,不由得临阵退缩,为驰援的军队又换来了一些时间。
因此,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这城门都不由得让人“不敢烧”。
03古时的攻城器械
那么,既然不能采取火烧城门的计策,古人又都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进行攻城呢?原来,虽然古时候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技术落后于现代,但古人的智慧比起今人却毫不逊色。即使是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下,为了实现攻城的目的,他们仍然发明了不少的机关之术,对战局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睢阳之战为例,尹子奇试图攻占张巡率领大唐兵马守卫的睢阳,就先后采取了多样的机关技巧。首先就是云梯。当时由于睢阳被围困已经多日,城中的粮草逐渐消耗殆尽,尹子奇注意到了这个局面,就在围困的基础上命人马利用云梯攻城。
所谓云梯,其实和我们预想中较长的木质梯子不同,它最早出现在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安装在车上共同使用的一种工具。由于车底存在坡度,基底较稳,所以云梯也能够稳健地驻扎在其上,再通过顶端的钩子联结在城墙上。
而在唐朝时期,又对云梯进行了进一步的工艺改动,不仅增加了稳定程度,而且还缩短了构建的所用时间,使用起来愈发灵活,攻城也更加便捷。只可惜张巡提前预料到了这一计谋。他提前让人在城墙上凿了三个大洞,从中递出三根木头,阻挡了云梯的搭建。
一计不成,尹子奇就又心生一计。他利用张巡之前在城墙上搭来给将士们避暑的棚子,推来钩车牵制住这些棚子,连带着下面的城墙一起损毁。而张巡就安放了有大环的连锁机关,使钩车的钩子与车身分离。
这一次两人也算是勉强打了个平手。之后,尹子奇又先后使出了木驴、蹬道、木栅栏等机关巧术,与张巡一来一往,交互出击。此外,还有炮车、车弩、巢车、木幔、撞车……它们都在一次次战争中发挥着莫大的作用。
04结语
往常,我们在感慨我国古代的繁荣时,一般总会想到当时的经济情况,当时的文化交流,却很少会将目光放在军事领域。但如今从古代军队高超的机关装备上,亦是可以侧面看出这一点。这些精妙的机关仪器堪称是“冷兵器时期的原子弹”,从中足可见古人的足智多谋。但就是这样聪慧的古人,又怎么会想不到用火烧城门攻城的办法呢?
而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也能够发现答案所在——并非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所以说,事物往往是多面的。我们必须以更加全面、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真正的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