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试器械 >> 测试器械前景 >> 客观解析皮薄是日韩汽车安全等级偏低的
01覆盖件车身挡子弹
在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枪战场景」,其中最有意思的人们躲在车门后面或车里,意图通过车身覆盖件(所谓的“铁皮”)挡住子弹头。然而这种保护方式可以说是基本没有作用的,因为车身钢板的厚度仅仅在1.0mm(毫米)左右,足够厚的覆盖件也不过是1.5mm上下。知道这是什么标准吗?——指甲盖的厚度厚一些也能够达到1.0mm左右,这种厚度的钢板能挡得住什么?由于枪械是普通人接触不到的特殊物品,但是弓箭作为运动器械倒是唾手可得;于是我们就使用竞技反曲弓进行过测试,用普通练习箭头以45磅左右的力道射击,车身钢板可以轻松地被这种普通弓箭贯穿。这就说明了作为覆盖件的钢板半身并不是,而是起到碰撞时防止碎片飞溅的功能;不过最重要的功能还是“装饰”与“导流”,保证美观并且降低风阻系数才是覆盖件的核心功能。02防撞结构·框架
汽车的结构与“人体”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皮肤就像是覆盖件,真正作为支撑的是骨骼;这就像周星驰《鹿鼎记》中的“化骨绵掌”,骨骼一旦溶解就会变得软趴趴。而汽车骨骼是被外部覆盖件与内部内饰板包裹着的车身框架,这才是支撑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悬架系统,以及内饰件的核心,参考下图。这是一套标准的「承载式车身」结构,所谓承载指车身框架负责固定四大总成,负责吸收悬架系统传导的路面冲击,同时承受车内重量。框架式车身才是真正启动碰撞保护的核心,其中为众人熟知的肯定是“防撞梁”,不过撞击力的传导并不是那么简单。图1:正面碰撞会通过横梁(防撞梁)吸收冲击,同时通过吸能盒的挤压变形缓冲撞击力;如撞击力超过吸能盒的极限,则由纵梁承受并将撞击力传导至车身框架主体,至此达到保护结构完整性的目的。图2:正面传导流程图3:尾部传导流程关于正面碰撞保护就聊这么多,重点聊一聊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项目。其概念说白了就是对两侧车头的撞击测试,由于正面防撞横梁只能覆盖车头60%~65%,纵梁也是在60%左右。所以两侧车头是缺少有效保护的,撞击力的传导只能通过车轮、轮旋再到A柱。所以评价车辆的安全等级总会参考A柱的强度,一般认为屈服强度应达到~Mpa(热成型钢或马氏体钢)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撞保护作用,然而确实有很多日韩系汽车与少数欧系汽车没有做到这一标准。03「吸能保护」·不宜曲解
很多车辆将行人碰撞吸能保护作为“简配”的理由,然而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理由!不能否认汽车应当考虑到碰撞中对行人的保护,但同时汽车是一种大宗消费品,其价值的体现基础是满足用户需求并保护用户的权益。所以汽车应当首先考虑用户的安全,车身结构强度是一定要足够高的!而且不要认为驾驶技术优秀就能远离交通事故,很多车辆的碰撞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比如追尾和侧面碰撞。(这是要求B柱强度高的原因)重点:行人碰撞保护并不需要以降低车辆安全等级为代价,因为汽车的前后保险杠都是,这是一种可塑性极高的材料(称之为塑料的原因),同时也是强度非常低的材料。在保险杠内部与防撞梁之间总会有吸能泡沫,在碰撞中会有前杠缓冲一次,随即由泡沫吸能,这才是真正合理的吸能结构。如果要追求极致的保护则应该加入引擎盖安全气囊,在碰撞中可以有效缓冲对行人的损伤。综上所述,汽车的安全结构是一定要足够强的,行人碰撞保护系统也要足够科学,两者应当同步提升而不应该顾此失彼。以此为借口的汽车都是简配汽车,日韩系汽车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建议掩饰了,德系某品牌曾经树立的人设也已经崩塌,面对这些外国品牌汽车真的是令人感觉愤慨……但看着C端个人用户仍然趋之若鹜,随他们去吧。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责编:天和MCN欢迎转发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