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器械

电池测试设备制造商武汉蓝电研报分享

发布时间:2022/5/7 11:36:03   

观点摘要:

是一家电池测试设备制造商,公司的客户群体涵盖:高校、科研院所、电池及材料生产企业等。目前,公司已被评为湖北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转板上市方面,因自身上市战略调整,目前已撤回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且暂无其他转板、上市计划。考虑到公司的财务表现已经满足北交所上市标准1,我们认为若公司有转板北交所的意愿,上市进度会较为顺利。

我们预计公司//年业绩分别为:

营业收入:1.1/1.2/1.3亿元;

归母净利润:0.47/0.53/0.56亿元;

我们看好由下游需求景气带动电池检测设备需求增长的长期投资逻辑,将从中受益。随着公司的大客户结构从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级客户转变,一方面,公司打开了潜在的收入空间;另一方面,公司的产品也要面临市场化的考验。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或通过增加营销支出、降低单设备利润以换取订单、抢占市场份额。

-正文-

一、公司简介

业务结构

是一家电池测试设备制造商,产品通过对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管理,记录分析电池各种模式下充放电过程中的性能指标,以实现对可充电电池或材料性能测试的功能。公司的客户群体涵盖:高校、科研院所、电池及材料生产企业等。目前,公司已被评为湖北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的检测设备可根据功率进一步分为:微小功率、小功率、大功率。微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主要应用于电池材料研究领域;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主要应用于3C消费电子类电池电芯的测试以及电池材料的测试;大功率电池测试设备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等大功率电池的测试。目前,微小功率设备、小功率设备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公司的科研类客户较多,需求集中在微小功率/小功率设备上,该级别产品有技术要求高、需求量较小的特点,使得公司相关产品虽然毛利率较高但营收规模变动不明显。

转板计划

曾于M7向湖北证监局提交创业板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辅导券商为长江证券,并于M12受深交所受理。然而,公司于M1撤回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主要原因是:公司对上市战略进行调整。目前,公司暂未公告其他转板、上市计划。

目前,总市值约16亿元,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0.4/0.4亿元,20/21年加权ROE分别为57%/38%。公司的财务表现已经满足北交所上市标准1。我们认为:若公司有转板北交所的意愿,上市进度会较为顺利。

自宣布转板创业板后,的股价有了明显的涨幅。期间股价已经从(24-28)元/股一度提升至(34-38)元/股,中枢涨幅约40%。

股权结构

截至M8,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约98%,股权集中度较高。

的实际控制人是叶文杰、吴伟。叶文杰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伟担任公司董事。叶文杰/吴伟分别直接持股约41%/41%,二人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双方合计直接持有83%的股份。

第三大股东为武汉蓝和投资中心,也是叶文杰、吴伟二人控股企业,本质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由实控人向公司员工转让股份。

主要客户与供应商

截止至年末,前5大客户/供应商合计占比分别为40%/44%。公司的客户结构较为松散,供应商结构较为松散。

销售方面,主要以直销的方式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电池及材料企业,同时,公司也存在贸易商客户,该等贸易商主要为经营仪器设备的商贸企业,其终端客户主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司零售客户主要指高校老师、学生等自然人。公司设备在高校院所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由于公司产品使用年限较长,不属于易耗品,高校、科研类客户的采购需求往往与其研究经费相关,因此高校、科研类客户的需求增长性受限,持续性也需存疑,公司对该类客户的单一依赖程度较低。电池及材料企业是需求潜力更大的客户群体,近年来该类型客户的收入及占比呈不断提升的趋势。截至q2,公司前5大客户类型均为企业级,分别是:珠海冠宇、贝特瑞、比克电池、厦钨新能、杉杉股份。

在生产方面,仅完成简单的组装,调试等工作。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开关电源、继电器、线缆、半导体分立器件、电阻、电容等各类通用电子元器件,部分定制化材料、结构件(如:机箱、机架等)需要交由外部厂商生产。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电池检测设备系统的软件方面,而零部件制造环节的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较强,市场可选择厂家较多,我们认为公司对供应商依赖性的风险较小。

研发能力:

是一家研发型企业,公司长期保持15%以上的研发投入。截至q2,公司共有技术人员41名(占员工总数39%)。

据公告显示,将进一步加大大功率电池测试设备(包括高电压产品、低电压大电流产品等)、高精度电池测试设备、电池工况模拟系统、动力电池包检测试及检修维护系统等的开发与销售,同时,公司也计划基于电池充放电测试的技术,尝试开发适合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备。

二、行业分析

产业链概况

电池检测设备是检测电池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设备,主要用于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中,对电池的充放电率、高中低倍率放电特性,大小电流过放电特性,常温高温低温内阻特、贮特性,容量分布测试等的可靠性测试,以及电池内部短路、持续充电、强迫放电等电流电阻安全测试。一般不同的电池类型也需要不同的电池测试设备。在电池检测设备的主产业链中,由上至下主要包括:原材料(机箱、电子元器件、PCBA等)-设备成品-终端应用场景(电池化成与分容、电池及材料研究、电池质量检测等)。的业务主要位于中游检测设备的生产制造环节。

目前,与业务相似的上市公司包括:星云股份、杭可科技、瑞能股份、科威尔等。前三家产品均包括电池检测或充放电设备,但均主要或偏重于提供企业产线设备;科威尔主要产品为测试电源设备,产品定位于服务客户研发和品质检验需求,但其产品用于用电产品的测试,与武汉蓝电产品及客户存在差异。

行业展望

1)电池需求增长拉动电池检测设备需求

3C电池方面,随着全球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成熟期,手机、电脑等设备的渗透率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未来3C消费锂电池的增量将主要来自可穿戴式设备,据券商预期3C消费锂电池年之前将保持10-15%的复合增速。

动力/储能电池,将成为全球主要电池增量。随着全球碳排放政策趋严,新能源车市场正在开启最好的十年,中、美、欧三大车市均确立了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长期规划目标。从经济性、普及性方面考虑,电动化将是新能源车中确定性最高的方案。我们预计,全球年的纯电动车销量在2,万辆左右,CAGR约20%。此外,全球在加快清洁能源发电的同时也催生了储能的需求。锂离子电池具有电池寿命周期度电成本较低、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高、能量损失和韧性方面更佳且环保等优势,是电化学储能的主流选择。市场预期/年全球锂电池储能需求量在50/GWh,CAGR约30%。

终端市场高景气背景下,锂电池厂纷纷扩张产能。据民生证券的预测,年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GW,-年年均复合增速约44%。假设单GW对应锂电设备投资额为1.8亿,则对应新增设备投资额分别为////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锂电设备预计在年需求增量小幅回调后,行业将继续延续高景气。若未来因技术变革,导致锂电池在新能源车、储能等应用场景中被替代,引发电池厂商投资节奏放缓,设备投资额的预期空间将被压缩。

三、财务分析

截至Q2,的主要业绩表现为:

营业收入:0.49亿元(同比:+%)

归母净利:0.22亿元(同比:+%)

毛利率:65.2%(较上年同期:-4.9Pcts)

营收方面,在报告期内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年的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下游市场成熟,需求保持正增长。剔除年的疫情影响,近2年的复合增速在27%,q2的营收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盈利方面,在报告期内微幅下滑。基本所有品类的设备毛利率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大功率设备毛利率降幅明显,我们认为这与客户群体偏向动力电池客户有关。下游集中度较高,公司议价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挤压自身盈利去换取订单。我们预计,大功率产品短期内的毛利率或持续下滑,建议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