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器械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上,科研人员用高科

发布时间:2023/4/11 15:22:42   

李宗民团队成员正在测量冰壶场地。资料图片

毋立芳团队正在和教练组讨论冰壶瞄准点的问题。资料图片

丑修建团队为单板滑雪运动员提供运动状态可穿戴传感监测和无人机跟踪拍摄。资料图片

季林红团队为残奥运动员研发的保暖护具。资料图片

身着可穿戴传感设备的越野滑雪残奥运动员在进行队内计时测试赛。资料图片

3米、2米、1米,撑着滑雪杖滑过最后一下,刘子旭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夺得了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金牌,这也是我国获得的冬残奥会首枚雪上项目金牌和首枚个人项目金牌。“看到在备战过程中服务过的运动员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我真是非常兴奋。”中北大学博士生、“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员杨云激动地说。

据统计,年至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包含“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研究”在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60个。在科技的推动下,残奥运动员不断探索着体能与运动的极限,诠释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请与本报记者一起,走近北京冬残奥会背后的科技人才团队,看看他们如何给运动员插上“隐形翅膀”。

1.为竞技场注入科技温度

作为“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关键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季林红在谈到项目设立的初衷时非常坚定,一方面希望能够整体提升残疾运动员的能力与水平,使冬残奥会的参赛人数与参赛项目数实现新高,另一方面期待残奥运动员在家门口取得优异成绩。

“截肢运动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身体感觉与正常人不太一样,对外部的冷热感知具有延迟性,等到他们感觉到冷了,其实就已经冻伤了,所以需要对残端进行保护。”季林红和团队考虑到截肢运动员的需求,专门研制了保暖护具。

究竟用什么材料能实现既主动加热又长久保温?季林红和团队经过数轮的实验测试与迭代设计,发现了石墨烯具有适合的性能,其结构稳定、升温快、热传导性能好,同时还发现“气凝胶+热反射层材料”保温性能优异,能够有效减少散热,保暖护具的雏形就完成了。但考虑到冬残奥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他们必须进行定制与反复调试,才能满足不同加热部位的需求。

不仅如此,季林红和团队考虑到残奥运动员的训练还需要辅助器械,来弥补身体残缺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身体不平衡、核心肌力的不对称性等。于是他们又为运动员个性化定制了训练辅助器械:厚度不等的垫板使高低脚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达到两边水平;辅助小臂帮助胳膊残缺的运动员完成俯卧撑、推杠铃等动作……

“通过科技创新,使冬残奥运动员能够挑战他们的极限、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梦想,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季林红说,这些科技人才无时无刻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