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试器械 >> 测试器械前景 >> 医疗信息化行业深度研究医疗IT长坡厚雪,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谢春生)
1内需外政共同驱动,医疗信息化投入持续增长
国内医疗信息化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围绕医疗服务、卫生监管、医保管理多个医疗产业环节数字化需求,医院信息化、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互联网医疗、物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AI、医保信息化、药品信息化为核心的信息化产品体系。其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临床信息化系统(CIS)医院管理与诊疗环节信息化需求,同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落地,共同形成院内信息打通;
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聚焦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通过连接医疗机构、疾控、医保、药品等信息实现医疗卫生数据打通,形成院外信息交互;医保信息系统从国家级、省级、统筹区级三级进行医保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医保经办、异地结算、基金运行审计、宏观大数据决策等各类功能模块实现医保基金管理闭环;药品信息系统覆盖药品器械的监管追溯、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药店管理等多个环节,提升药品的管理及生产经营效率。
医疗信息化行业下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及医保管理部门,由于国内医疗体系目前仍以公立为主,政策导向对行业发展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下游采购方主要由各级医疗机构、各地卫健局、各地医保局三大类主体构成。医疗机构的医院为主,截至年,医院中占比87%。医院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国家投资建立,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采购行为受政府强监管。卫健端的信息化采购聚焦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医保端的信息化采购则聚焦医保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这两大采购主体均属于政府机构,投资的政策驱动性明显。
受医院自身数字化需求驱动,医疗信息化产品体系初成
受医院内部管理与诊疗服务需求驱动,HIS系统和CIS系统应运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医院管理与诊疗服务效率仍亟待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效率,医疗信息化发展由此起步,HIS系统经历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为贯穿医疗、经济、物医院基础信息系统。HIS医院管理与就诊管理两部分。医院管理模块解决手工记录数据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财务数据混乱、物资数据模糊等问题,医院运行的物资、经济、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就诊管理模块解决患者等候时间过久、诊疗时间过长等问题,主要完成患者就诊过程中非诊疗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HIS系统作为最早开始建设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全国覆盖率较高。-医院信息化调查中,CHIMA抽样家医院,覆盖除香港、澳门及中国台湾外31个行政区,医院总数3.01%,医院家,占比较大。据抽样结果显示,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大部分子系统应用或在建均超过90%,渗透率较高。但院内导航系统、科室绩效考核系统等子系统渗透率较低,仍有提升空间。
21世纪初期,在HIS系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诊疗信息化需求日益凸显,聚焦诊疗业务信息化的CIS系统诞生,逐步覆盖各医技科室的医疗检查与患者就诊的全临床过程。CIS系统主要分为临床信息与医技服务两部分。临床信息模块实现患者就医过程的全流程信息化,搭建覆盖门诊、住院、临床决策、手术的全流程诊疗支撑体系。医技服务模块实现诊疗过程中各医技科室检查结果的信息化采集,搭建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
随着我国电子病历评级制度不断完善,CIS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起步时间相对较晚,CIS的覆盖程度与渗透程度整体略低于HIS系统。据CHIMA抽样结果显示,-年,医护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放射影像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实施或在建的比例均超过90%,超六成子系统实施或在建的比例高于60%。但放疗信息系统、体疗/理疗信息系统等医技子系统的渗透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解决卫生管理部门医疗资源管理、医院考核评级与全民医疗数据建档的需求,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诞生。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旨在打通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的“信息壁垒”,通过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医院的信息化考核与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目前,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初显,根据CHIMA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医院参与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比例为64.17%,医院的参与比例为50.93%。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比例显著高于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空间仍非常广阔。
受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险管理与医疗保障制度落实的需求驱动,我国医保信息化系统依托金保工程实现快速发展。最新的医保信息化系统为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区域封闭等业务问题,以及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等监管问题,正逐步形成覆盖国家、省级、统筹区级的三级信息系统,由14个业务应用系统与1个应用支撑平台组成。
年5月,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新一轮医保信息化系统建设同步开启。年10月,国家级医保信息平台项目主体建设完成,为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生态融通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平台上线,其中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全域上线,全国上线地市已经超过个。
受医疗体制改革驱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
与医疗体制改革同行,医改政策带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加强医卫信息流动、保证医卫信息对称是完成医改目标的关键环节。医疗信息化作为解决医疗卫生信息困境的重要手段,在医改进程中始终为医疗体制改革目标服务,受医改政策指挥,角色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服务新一轮以医保为核心的“三医联动”改革的第三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年-年):医疗体制改革初探,医疗信息化进入发展元年。年,《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展开试点,“两江试点”拉开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随着国内医保体系的初步建立,医疗信息化进入以“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为主体的第一发展阶段。年,《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第一版)发布,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性要求,标志我国医疗信息化进入发展元年。年-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等多项政策的颁布与试点,标志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医院信息化系统也在此阶段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年受SARS疫情影响,公共卫生信息化进入发展初期,国家颁布《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草案)》,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为主要构成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
第二阶段(年-年):“新医改”强调信息化的支柱地位,医疗信息化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首次将医疗信息化写入报告之中。新医改方案中,医疗信息化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以及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法律制度并列,被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