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日前召开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科技创新冲锋号,提出厦门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努力突破一批“厦门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国内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厦门这方热土,孕育催生了一批“从0到1”科技创新产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厦门产”高科技产品,讲述这些产品在“从0到1”的创新突破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厦门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研发人员将助听器样机挂到“人工耳”上做测试。(本报记者张奇辉摄)给助听器充电,如今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助听器使用的都是锌空纽扣式电池,用户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跑专卖店购买,来回折腾不说,还容易产生“电量焦虑”。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新声科技开发了业内首款专业的锂电池充电助听器。通过技术攻关,把“痛点”变“创新点”,新声科技也逐渐在巨头林立的助听器赛道闯出一片天地。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平均每年产能达40万台,产品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把锂电池放进助听器让“一年用上百个电池”成历史助听器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大象市场”,长期以来,瑞士索诺瓦等五大外资品牌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新声科技创始人余仕湖看来,作为行业后进入者,必须有创新的、差异化的打法。“当时我们做问卷调查,用户反映最多的就是充电问题。”余仕湖清楚地记得,一颗锌空电池只能使用3天-7天,“一年下来,两个助听器至少要用一百颗电池”。用户的“吐槽”引起余仕湖的注意。为此,新声科技启动充电技术的研发。把锂电池放进助听器,并非简单地做加法。横亘在研发团队面前的首个挑战是,如何解决电压的安全性转换问题。新声科技技术总监李伯阳解释说:“助听器芯片通常是低电压,通常在1.3V-1.7V之间,而锂电池的电压为3.7V-4.0V,想让助听器能安全地充电,就得实现电压转换。”对此,团队从电路设计的创新着手,反复调试。锂电池的容量问题同样困扰着研发团队。一个助听器顶多就拇指那么大,要找到小尺寸的、有足够容量的锂电池与其适配并不容易。“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做。”李伯阳说,他们与东莞的供应商伙伴密切合作,改了好几版方案,最终生产出了适配的锂电池。当然,仅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难题还远远不够。“助听器是医疗器械,且需要长时间佩戴,所以安全至关重要,譬如,充电时温度不宜过高,潮湿、油腻等环境对充电接口的影响都需要考虑在内。”李伯阳说,研发团队一直保持着一颗“匠心”去对待产品。年,新声科技研发的首款可充电锂电池助听器正式面世。现在看来,这是一次“引领式的创新”——此后一年,市面上才陆续出现可充电的助听器。随着技术迭代,助听器不断完善性能,充电一次,可连续使用20个小时。目前,新声科技研发的可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主流助听器产品中。颠覆传统模式把助听器价格“打下来”作为我国最早介入助听器行业的技术专家之一,余仕湖一直有个愿望——把助听器价格“打下来”。外资品牌的助听器价格动辄上万元,把许多用户挡在了门外。助听器价格高,除了技术原因以外,也与其验配形式相关。医院或门店,在专业验配师的指导下,根据使用者身体状况和使用环境进行调试,每次需要两三个小时,反复调试矫正。“只有简化或者去掉这个服务过程,才能让用户买到性价比高的助听器。”余仕湖的想法可谓“异想天开”,毕竟,用户大多是“技术小白”,自主调试并达到科学验配的效果并非易事。怎么填平这条技术鸿沟,重塑验配模式?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新声科技研发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凭借敢闯敢试的劲头,闯出了一条路——利用全数字声音技术,并融合消费类耳机技术,打造解决方案。年,新声科技研发的支持自主调节的“即买即戴”助听器在美国市场亮相,甫一推出就获得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