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让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受了伤,不过外部环境也在倒逼产业升级,比如非接触经济的概念就在教育、游戏等领域火了起来,实际上这场“非接触式”概念同样在医疗健康领域悄悄进行着。抗疫一线,非接触式体温测量工具成刚需“乘客您好,本站采取非配合式体温测试,无需接触,自动测温,请您佩戴口罩,保持距离进展乘车。”新冠疫情以来,北京工作的林强每天上下班进入地铁时都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提示。这里提到的“非配合式体温测试”是由非配合式体温热成像体温测试仪实现的,这个像摄像机一样的设备,无须像水银体温计一样接触身体,也不必像体温枪一样必须有人一个一个扫,只要人从摄像头区域经过,即使戴着口罩,也能检测一个人的体温,如有异常则会出现警报,提醒人工复查确认。(北京地铁对于非接触式体温测量的宣传)非接触测体温听起来科技感十足,实际上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本质是红外线测温仪。自然界中,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界发出红外线,人这种体温在三十多度的生物,也是如此。红外线测温仪可以接收身体发出的红外线进行成像和温度分析之后,就会得出一个体温值。值得一提的是,红外线测温仪并没有辐射,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虽然不是每个新冠患者都会发热,但发热依然是新冠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疫情以来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都将体温筛查视为防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全国各地地铁、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的标配,从曾经的核心疫区湖北武汉到如今的边境城市黑龙江绥芬河,非接触式体温检测仪也都出现在接受捐赠物资清单上。(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也在接受捐赠物资清单上)39健康网通过整理发现,在火车站、机场等大型场所的非接触式体温测试仪,背后往往有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9健康网,非接触式体温测试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次体温测量,还能通过人脸识别、身份绑定、大数据平台等实现人群的动线管理,可以迅速锁定体温异常者,还能绘制人员流动信息图,排查密切接触者。在小区、楼宇等相对较人流较小的公共场所或家庭内部,测体温时往往采用体积更小的非接触式的手持式红外线测温仪/枪,这种设备对着人的手腕、额头等位置,同样不用接触皮肤,即可完成检测。血压、血糖、心跳……非接触式医疗应用场景多样年,英国物理学家F.W.赫胥尔就发现了红外线,20世纪60年代,有测温功能的红外热像仪已经出现,其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军事逐步扩展到电力、消防、医疗等民用领域。非接触式的技术早已成熟,技术门槛并不高,此次疫情让非接触式体温测试仪被更多人知道,不为人所知的是各种非接触式产品早已出现在医疗健康领域。年有日媒报道,夏普公司开发出了非接触测量血压的技术,不需要血压计,只需要拍一张人的面部照片,就可以测量出血压值,该技术或将在一到两年内推至实用。非接触式测量还出现心率监测方面,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个申请就是非接触式心跳检测装置,根据申请内容,该装置利用传感器间接接触人体,达到接收医学信号的目的,可应用于桑拿房内,便于调节桑拿房的温度和湿度。目前常见的血糖监测需要取指尖血,患者不仅需要更换针头和试纸,十分麻烦,还必须面对有创测量时存在的疼痛、病菌感染等问题,无形中增加疾病中的心理压力。长久以来,无创血糖监测成为人们的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了非接触式血糖监测的手段。(传统血糖检测使用过程麻烦)人的身体是复杂的,健康状况与各种身体参数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最基础的身高体重,到更细分的血压、血糖、呼吸等都可以被数据化,对于被检测的人群来说,最初的接触式甚至有创监测存在体验感不佳的问题,如今非接触式检测正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一场疫情让人们在吃饭、散步、乘坐交通工具时,都会习惯性地保持距离,而在使用这些检测设备的医疗机构,却往往是N个人反复使用一台监测工具,虽然有定期的消杀措施,依然存在一定的交叉感染隐患。此外,人工为患者测量各种身体数据耗时耗力,其数据结果也往往受医务人员的使用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而非接触测量工具的出现,无疑戳中了这些医疗场景的痛点。疫情让更多人了解了非接触式测体温功能,也势必推动其他非接触式产品在其他应用场景的创新应用。解决精准度问题,非接触式产品才有未来有数据显示,年我国手持式体温测试仪产能在30万台,年受疫情影响,预计可达到65万台。其生产者既有欧姆龙、美敦力、鱼跃等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也有不知名的小企业,甚至朋友圈的微商也一度进入试图分一杯羹,同样功能的产品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由此可见,非接触式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并不高。(国家药监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