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器械

纠结与恐慌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复工新浪财

发布时间:2023/4/7 21:35:12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8.html

来源:制造界网

来源/小犀财经(ID:xiyourun)

作者/郑亚红、麻策

封面/图虫创意

疫情当下,所有企业家都在思考应对举措,也都在为准时复工做出努力。而这次复工与以往不同的是,很多企业家要为员工的衣食住行操心,甚至要组织公司为员工抢口罩。

对于很多科技企业来说,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是当下的难题,“以往几个月的计划,现在可能没有了”。大家还要在复工运转一段时间后,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经历了年非典时期的企业家也提到,由于当下信息和交通的发达程度,这次疫情带来的恐慌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当下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消除恐慌。也有企业人士表示,要避免出于恐慌性采购,带来的库存风险。

而对于身处武汉的创业者而言,提到了相比企业生存问题,生命更重一些的感悟。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参与到家乡抗击疫情的事情中去。

总体而言,大家在共克时艰。

1/武汉泰迪智慧科技公司创始人李成华:

相比于企业生存,生命问题更重一些

我们公司在武汉,大概在1月20日左右意识到这次肺炎的严重性,当时听到有认识的人和公司员工的邻居都感染了,就决定提前放假。

现在武汉暂定2月14日开工,但看情况,我估计不太乐观。我们公司几十个人,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现在整个湖北省处于封闭状态,还没有解封信号,每个小城市每天广播喇叭都在说大家不要出门。大家都真得非常小心。相比于企业的生存问题,在湖北生命问题更严重一些,即便要复工也是很牵强。

以往每年春节后会有一些经销商大会,这对我们来说是新机会,一些渠道商代理商会寻找一些新项目。今年集中的招商大会、学术研讨会都全部延期。

工作还是在做,但不是所有人都参与,核心的人都在网上随时处于待命状况。但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在家做,比如研发是整个流程下来的,研发以后还有测试、改bug、新增功能,需要大家一起在公司来完成,现在会受一些影响。

我们不会裁员,但是工资的话,可能不会发全额,但具体政策我们还要等。

我们做人工智能,现在核心的产品是健康机器人。医院和社区,想以捐赠的方式先投放出去。因为我们的机器人里面有在线医生、挂号、紧急呼救等功能,我认为能让隔离的患者和医生进行好的沟通。

但我们目前库存只有几百台,医院一家就能消化一百台,医院有张床,这么大的容量,如果单靠我们小企业的力量去覆盖,比较困难,希望后续有大企业出面采购会有更大的帮助。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后面可以追加再生产。我们现在也有生产订单发到深圳那边的工厂。机器人有很多零部件供应商,有一些已经上班,大部分供应商确认的开厂时间都是2月10日。

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具体方案,医院,到时候机器人怎么运送过去?几百个机器人都在武汉办公室,大楼是封死状态,我们联系了孵化器那边,他们不建议我们人员进入大楼。而且武汉现在市内没有车在跑。机器人送出去后,谁去负责售后和调试。

我是四五年前来武汉创业的,因为几个合伙人都是湖北人,我又在武汉读的大学。当时政府也是极力想把我们引进武汉。我们是湖北省重点企业,得到了政府万元做股权融资投资和万元无偿补助,我们都感觉到湖北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还是很可以的。

之前,互联网还有人工智能在武汉确实不太成气候,大学生外流情况也比较多,后来有了“一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还有一些特殊政策后,武汉的创业氛围有好转。我们当时招聘就有很多回流的社招学生。

我现在听说江苏和其他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孵化器给企业一些补贴,政府对企业误工做补贴,武汉现在还没听到对企业明确的补助政策。我这段时间也跟武汉同行、企业家有交流,企业承受的压力挺大的,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还小一点,因为我们不是开门做生意的那种公司。

这次疫情对武汉会有一些影响,疫情被控制住后会怎样,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一次国家性的疫情,大家在共克时艰。

2/伟泰通讯董事长彭伟:

我的工作是消除大家的恐慌

我有四五十家手机门店,春节没有选择关门。有些同行出现了闭店情况,一种是政府要求关店,另一种是员工出现恐慌被迫关了。主观上大家都不想关。我们还好,员工都坚持在岗位上。

医院在加班加点,政府部门、超市也都在加班加点。手机如今是人们离不开的必需品,对我们从业者,这个时候坚持岗位,也是一个责任。当然,我们公司把消毒液、口罩都买好,送到每一个店面,做好消毒通风,这是基本的保障。

手机门店春节往往是销量最高峰。每一年春节前的10天一般量就开始增加,一直到节后15天都是高峰。今年1月我们销量很惨淡,但在过年前10天开始反弹,到过年前两天就到了最高峰,跟去年同期相差不是很大,尤其是苹果手机增长不错,但春节后我初步看了下数据,初六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初六至今下降50%。

疫情无疑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个短期因素。整个手机行业的主要矛盾还是渗透率太高,整体市场是下滑的。也就是说,假设没有这次疫情,大家也已经受到了影响,有了疫情可能让局面更加复杂了。

我现在主要做员工心理疏导,大年三十就在内部建了两个群,一个是公司层面的紧急应急管理小组,由我亲自来领导;另一个是把所有店长、职能部门骨干拉到一起,先是动员目的,后来改为店面资源群。我们针对所有要求给他们提供支援,包括每个店的口罩情况,怎么消毒、怎么通风。我有一个朋友是病毒方面的博士,我也把他拉进了群里,给大家进行专业的普及和解答,来消除恐慌。

如果有店面因为恐慌出现问题,我们马上就给店长打电话疏导,职能部门接着就派人去接手,保证店面正常营业。出现过一两例类似情况,主要是店员看到别家店都关了,再加上家人告诉他说不要挣钱了,导致恐慌情绪蔓延。在这个关键时刻,是不能光靠钱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去疏导,一个企业自己的文化很重要。

中坚力量都不能恐慌,每家店都要去慰问、去了解,发现一些不错的员工把他们报道出来。我提出每天评比优秀店面、优秀员工,承诺等疫情后让他们去旅游。大家都清楚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但是有几天可能是最大的爆发期,也是最难过的。

现在就需要做一个平衡,在发展恢复社会秩序和严控这个病毒之间。这次跟年非典情况不一样。信息高度发达,高铁和飞机的方便性也是年没法比的,所以这一次带来的恐慌,远远高于非典。

年的时候,中国刚加入WTO,手机市场存量也在增加,非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次因为市场环境本身不佳,再加上疫情带来的未知数,很可能会加速行业洗牌。

政府可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税收减免。对很多企业来讲,税收不是最主要的,它的负担是人工和房租,还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也看了一些文章,说是餐饮扛不过三个月。因为他们的员工很多都包吃包住,但现在收入直接变成零了,又不敢让员工回家。不过,我觉得三个月不至于垮,如果疫情再延迟半年,到时候会很麻烦,他们更多是担心这个。

我们做手机的不一样,因为这是暂时性恐慌。我们这一行如果你拉长到一年来看,它的总消费是不变的,这段时间少了可能后续就会反弹。

至少对我们自己来讲,肯定不会倒下,只是少赚些钱。实际上,这次也给了我们一些机遇。比如,我们在年前就有一部分撤店计划,本来一些店的前景就不太好,现在发生这事让我们更加坚决地推动这个决定,计划缩减10%。这次相当于提前被动地进入调整期,硬着路了,也算是个好事。对头部企业来说,利润会降低;腰部企业就要想办法瘦身;本身处在底部的企业是雪上加霜。

我觉得我们现在有责任来维持稳定,为客户提供服务,因为当大家都这么恐慌,所有商家都不提供服务,人们就会更恐慌了。

3/出门问问CEO李志飞:

现在企业最需要三样扶持

我们公司3号到7号在家办公,10号正式上班。我从初二、初三就开始跟管理层开会,一天四五个,主要收集各方面信息,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了解。但是这个信息不是我一家就能确定下来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目前我们主要做的各种分析就是供货、公司员工产出以及对海外业务的影响,我没法定量,可能对当期营收的影响是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我们业务有两大块,一个ToC一个ToB。ToC的问题就是工厂如果不能正常复工生产的话,我们后期可能会缺货。它是整个上下游的事情,要组装的产品可能有几百个元器件,只要一个元器件供应商不能复工都不行。比如说,有一个我们用的涂料比较特别,虽然这个涂料工艺厂是特别小的一个环节,但老板可能在武汉,整个就没法生产,这不是临时去找替代方案那么简单。

这种情况下说去争取订单,或者说找到新的收入,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都是不确定的,很难说立马找出什么新的订单。

与此同时,不能正常工作,对员工工作效率影响也很大。如果一些软硬件研发不能如期进行,那就会影响我们对整个产品的判断。

还有可能的影响就是国际业务。我们ToC业务60%来自于海外,占很大的一个比重。出口主要面向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这些发达地区。WHO将这次疫情列为PHEIC(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以后,如果疫情没有扩散到海外的话,更多是从物流,也就是生产的东西能不能送出去的问题;如果入关检查,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及交货时间会拖长。

我们内部开会也做了一个分析,分三种情况,乐观情况、一般情况和比较差的情况。乐观情况是2月底恢复正常,一般是3月底,悲观可能是5月才能恢复正常。乐观情况可能影响当期营收的百分之二三十就过去了,但如果拖延到4月或者6月,会形成比较差的连锁反应。

ToB也是同样的。我们以前有些项目可能是过年以后两个星期内就要交付的,现在客户延迟上班了,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只不过toB的话,比较偏软件,没有硬件那些供应链问题。

现在应急的措施是从自己做起,加强内部管理,当做一个机会。以前没有经历这种极端情况,没有花精力去想,现在可能是一个契机,比如办公效率问题,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预期管理。

我们自己会准备一些办公效率的方法论,比如说开会要怎么开、用什么工具、决策流程是什么样子的。像以前如果是面对面开会,会前也不一定有比较清晰的材料,更多是当场讨论。现在大家都不在一起,沟通效率肯定下降,这个时候我们更多会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主持会议的人提前把材料要沟通的点、做决定的点理出来,参加会议的人提前看一下材料,讨论的时候能够更快做决定。

至于政府能给企业什么样的支持,从企业来说最需要这几样:像我们有很大部分业务属于制造业增值税,增值税现在13%也是比较高的比例。还有房租,能呼吁有能力的房东适当减免或降低房租,政府给适当补贴。在北京一个工位综合成本一个月接近0元,我们的办公成本、房租也是很厉害的,一个月大几百万元。像别的更长期的贷款利息政策,我觉得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4/秒秒测创始人梁于阳:

出于恐慌订货,会压垮供应商

我们属于大健康领域的公司,又贴近医疗,所以这个春节会比别人更忙一些。

我们的产品有口罩、消毒用品、医用酒精棉片和体温计。春节前我就发现不对头了,口罩卖得特别快,之前囤的货很快就没了,然后就赶紧找了一个医用外科口罩的货源。我们从初一开始,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当缺货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喊,近乎疯狂地找货源,每一家的量都会非常的大,“牛鞭效应”会很明显,这是个供应链上的效应,就是挥鞭子,你自己轻轻抖一下子,到了鞭子最末端,它会有巨大的震动。其实,我们现在挺担心的是,每个人找我要十万的货,如果疫情好转或供给一下充足了,到时候他们不要了,我咋办?所以大家都希望能支付现金锁定交易,这叫现金抢货。

我们保证了自己的口罩不涨价,和平时一样一包19.9元。我们小公司能做这件事很大程度还依靠股东的力量。我们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会去帮我们找一些货源,我们去抢,同时我们也是复星的投资企业,复星也帮着调集各种资源。

口罩刚开始销量上升的时候,我们和小米有品就开始对数据了。小米会锁住一部分库存,给湖北捐献一些,先支援他们。然后我们又做了一分钱定向销售,有一部分对湖北的接收地址,是用一分钱卖出去的。初四16点开卖,我看着后台的货哗哗地瞬间就卖完了,小米的同事跟我讲,其瞬间的流量超过了年双11的流量。

有的人说你们搞医疗器械的这回幸福了,其实可能我真不能这么想。除了工厂,研发成本、供应链、设计人员、项目管理、财务、行政、销售,这些才是占大头的。如果疫情下星期就结束了,他们确实可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在大家休假的时候,把库存给清光了,等大家一上班,我又去生产新的了。但如果我们的生产复工再往后延一段时间,我的上下游也没有复工,我拿不到原材料,我们一样很难。

我们按着政府要求填表,非常明确地表达,我们是医疗器械公司,我们复工是对社会有帮助的。可能因为担心复工会带来人员流动,从而带来更多的感染风险,我们自己的工厂现在(2月6日)还没有被允许复工。好消息是,当地管理者允许我们安排两个人去值班,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库房里的东西可以发货。

现在股东都在跟我联系,让我们做评估报告。他们也很紧张,如果工厂长时间不能开工,压力会很大了。我觉得现在国家也挺难的,往后拖得越久肯定对隔离效果越好,但是对经济的打击就越大。

我对公司年的判断是不增不减,因为医疗器械这一块是一个往上走的加分项,但我们还有一些非医疗产品的销量下滑了,又是减分项。另外我要躲过两个坑。第一个坑当市场缺货的时候,所有人基于恐慌会疯狂要货。那么如果我按照这个值去备货,就有可能被库存压垮,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二个是等疫情结束之后,社会经济形势对我们也很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次事件,会更加重视健康板块。

5/广芯电子总经理戴忠伟:

作为芯片企业更关心客户出口情况

我们芯片企业本身经营生产全自动化程度很高。比如生产制造的叫晶圆厂,目前晶圆厂是全球化的,本身工厂的防护做得非常好,只要工人没有被感染,影响就不大。唯一的问题是封装厂,因为封装企业有很多技术工人,可能有一些开工比较晚。今年是从过年有些企业就没停工,一直是在生产,停了工的基本上现在没办法再开工。

另外封装厂的材料能不能跟得上也是个问题,材料如果是进口的,我相信他们一般都会有3个月的库存,所以暂时看不出影响。当然如果时间再长,比方到2月10日以后,国家规定延长假期,那么这个影响可能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整个产业链上我倒更担心的是,我们这些货物能不能出口?包括我们终端客户。比方说手机能不能再出口国外?如果出不去,整个经济的影响就非常大。

实际上年下半年以来到现在产能都很紧,大家都都拼命在赶货,我们客户一直是在催货状态,最后造成到现在交付不了。现在疫情引起的产能更缓解不了了。

交付不了我们只能跟客户协商。因为要过年,客户年前还是备了比较多的库存。如果疫情继续扩大,10日还开不了工,就有问题了。比如,我们给三星电视的一批货,本来要求我们15日交货,如果10日不能正常开工,还要再延误,影响就大了。

疫情还在继续,我们也很害怕,怎么开工?感到很痛苦。到底是让员工去上班还是不上班,这个决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像我们园区里面那么多企业那么多人,我们现在还在考虑怎么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目前想的是,一些新项目设计人员,可以让他们稍缓一点上班,项目往后延会导致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延缓。但是话又说回来,实际上也没那么急。可能像华为海思的一些芯片,一代一代迭代很紧凑,我们这种产品很多都是通用的,你晚三个月半年,影响不大。

此外,还在统计员工来公司的方式,是地铁、公交还是自驾。如果是地铁公交,我们可能会让他们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如果是自驾车或者骑电动车来的相对会好一点。除了必须来公司现场处理的,可以在家处理。

另外做一些防护措施,我们准备了紫外线消毒灯、口罩、消毒液,还想买几台红外测温仪。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吃饭怎么办。员工之间交流还可以保持一定距离,戴口罩谈话。吃饭怎么办,现在没想到办法,食堂不敢去吃,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问题。

但员工往后缓一点上班的话,薪资成本也比较难办。上海市规定,延长假期就算加班,要付双倍工资。我觉得应该让企业自己来安排,和员工进行协商。

跟餐饮业比,我们相对好一点,员工在家还可以工作、生产或者处理事情。真正的影响要两三个月后才能看出来,因为一般都提前三个月下单。我觉得可能2月10日以后,你可以看出来订单的影响。

6/资深制造业人士万全:

传统制造工厂要转型升级

我们本来准备正月初六开工,因为疫情问题推迟到2月3号,后来按照政府政策定在了2月10日。

可能开工不会很顺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原材料都供不上货,从芯片到屏再到电池。我们与供应商都通了电话,他们不能准时提供物料给我们,因为他们也开不了工。此外,因为现在国际货运的影响,物料比如塑胶料的价格都涨得比较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开工后我们先整理仓库中的原材料以及客户的订单,按照市场行情,再跟供应商沟通。现在生产情况不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不可能像以往一样有一个月、两个月的规划。先运转10天半个月,看市场的反应。

我们其实从去年开始转型,将原来的生产线只保留了10%不到,投入去做运动健康和美容类产品自有品牌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所以这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要小很多。如果是纯工厂,我相信影响会非常大,因为这个病毒传染性强,开工会有风险。而开工后也不一定有单做,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客户的订单,可能没有单下给他们做。

去年我们决定转型也是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其中消费趋势是因素之一。我们发现消费观念对自主品牌和小品牌越来越友好。现在人们消费越来越理性,不一定只迷恋大品牌。只要你有诚信,新品牌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90后、00后的消费观念也在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现在主力在做智能穿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红海,所以我还是想把重点放到美容健康产品上,这块我们去年刚进入,现在还需要摸索经验。

此外,我们公司内部也建立了新的合作模式:原来是雇佣制,现在是合作制,这也是大势所趋。你看一些公司不是全员持股吗?现在90后、00后不愿意被动去工作,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的背景和成长的历程都不一样了。

传统制造业肯定要转型升级,像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中等收入水平,肯定不能再跟一些落后地方去抢这碗饭。我们做前期的开发和小批量生产是一种思路。美国、日本的很多企业已经全部做高端去了,你看看松下、日立都是这样。

提到建议,一是二手房和房租问题。像深圳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城中村改造、工业区改造大都是二手房东在搞,房价和租金增长得很高。我们厂房的租金从10.05元/平方米,在这三四年期间一下子涨到23元/平方米。这应该是个大问题。二是三四线城市不要盲目招商,一些工厂搬到内陆城市,这些地方给出的优惠是三年免房租、免多少税、给补贴,但过度去搞不行。比如做一个红外线体温仪,可能在深圳的成本大概是一块5左右,到内陆之后成本可能是一块钱。因为这些企业走流水,内部互相残杀得很厉害。这应该有比较深层经济学家去分析考虑。

原来我是一天忙到晚,现在悟出来,我认为现在方向感会强一点。经过这样的转型,我认为会比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