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器械

德海艾科的救命稻草浙北换流站电网侧储能

发布时间:2025/3/28 10:45:21   

说起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必须先从其董事长王宇说起。

一、国外求学

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投资和运营逐渐增多,外企通过竞争力的薪资、培训机会和国际化的职业发展平台吸引毕业生加入,这对于即将毕业的王宇来说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当时的就业偏好为国企>公务员>事业编>外企>私企),她最终加入了刚成立4年位于东莞的小工厂ATL。

ATL于年在香港成立,由曾毓群与梁少康、陈棠华等人共同创立,主要从事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年开始拓展消费电子领域市场,年东莞白马厂区成立,内置锂电池首次应用于蓝牙耳机;年首次应用于便携式DVD;年接到苹果的订单,为新一代iPod定制电池;年首次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年被日本电池制造商京瓷集团(KyoceraCorporation)收购,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而王宇的工作大体就是锂电池销售的客户经理。可能也正是由于收购的原因,王宇带着这几年工作攒下的钱,离开了ATL。

年,出国留学成为热潮,出国留学被视为一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年大学扩招的影响开始出现,本科毕业生开始到处都是。此时,26岁的王宇已不再是当年的穷学生,几经考量,便选择了德国作为深造的土壤。因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公立大学对国际学生不收取学费,一年的生活成本大概是至1欧元(5至9万元)。

由于王宇本科所学并非电化学领域,若不想放弃国内4年锂电池相关工作经历,则需从本科开始学习相关专业。德国本硕的学制一般为4年半至6年,而王宇仅花了3年就完成了相关学业,再次印证了其是一个善于坚持、目的性非常强的人,当然也说明我们的高考确实筛掉了一些特别擅长学习的人。

就如同ATL被收购一样,王宇在大学选择上也赶上了好运,她前脚刚入学,不来梅大学同年就成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可以理解为你考了一个普通一本,刚入学就变成了高校。

时间来到了年,王宇已经硕士毕业,虽然不知道她学的具体专业叫啥,但是她拿到了电化学储能、医疗器械和芯片开发三个专业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最终她选择了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导师是电气信息工程系的DirkUweSauer,当时还是研究员,而王宇的运气再次发挥作用,年刚入学,导师就被评为了教授(40岁),后来赶上锂电池和储能行业发展,现在,DirkUweSauer已经是系主任、能源储存杂志主编、德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而王宇口中“师从德国燃料电池之父Garche教授”的说法则存在较多疑点,一是JürgenGarche教授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并不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二是德国并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燃料电池之父”,FritzDrings倒是对燃料电池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DirkUweSauer早期以研究铅酸电池和电池寿命为主,对阻抗光谱、电池充电、光伏、储能等有较多的研究积累。年为了冲击正教授,产出各类文章29篇之多,年冲击正教授成功又产出了16篇,王宇入学后,她的导师也开始了修养和放飞自我,年全年只产出3篇。年,DirkUweSauer加入了70多名全职科学家/工程师和70多名学生组成的工作组,开始大量的挂名发表论文,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于年开始的充电站网络建设、新能源购车补贴、实施碳排放标准等政策支持,同时,德国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DirkUweSauer的研究领域迎来了“春天”。

然而,王宇在博士期间的论文产出却少的可怜,与老师合作的仅有一篇会议论文,以其导师爱挂名的风格判断应该没有其他论文发表。

此外,王宇在毕业多年后还参与了另一篇论文,可见其师生关系之亲密。

而王宇在某次采访中提到的“博士期间主导开创了基于阻抗谱和流场的动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模型等技术”,则与其导师在年挂名发表的两篇论文高度相关,分别是《使用阻抗谱的非线性器件的模型参数化》和《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Nafion杂化膜》,德海艾科传承的便是这“缝合”能力。

当然,王宇也说了部分真实的情况,那就是“读博期间,除了导师给予的研究大方向指引,剩下的全靠自己摸索实践”,DirkUweSauer在评完正教授的3年内基本处于“懈怠”状态,研究应该是没怎么搞了,开始专心研究怎么搞钱。到了年便和当年写了《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Nafion杂化膜》的schulte.Dominik(他的导师是德国科学家Drilkens,Julia)一起创业开起了公司,公司的名字叫BatterieIngenieure,主要从事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测试和认证。

可以想象,在异国他乡,一个年轻女生(30岁左右)独自面对着生活和学习的重压,夜深人静时,她望着窗外的星星,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她知道,寂寞是她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挑战,而爱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她仍然渴望着有人能理解她的内心世界,陪伴她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被命运眷顾的王宇不但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甚至这个另一半成了她最大的助力,他就是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Jülich)的熊仁海博士。于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的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年,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能源与环境、信息科技、脑科学研究,现有超过名研究人员,是欧洲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

熊仁海博士研究领域包括芯片设计、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而液流电池的三大结构为电芯、BMS和电解液。其中电芯和BMS可由熊博士负责,交换膜和储能电解液可由王宇负责,夫妻双方的技术刚好完美覆盖了钒液流电池所有结构。

而熊仁海的问题是本科学校比较一般,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年QS的排名为+,综合考评的话比不来梅大学还要差好几个档次,但是其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一直是德国排名前10的王牌专业。

这时就要说到德海艾科创业初期的另一个创业伙伴,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李金宇教授,李教授在亚琛工业大学和于利希研究中心均求国学,是王宇和熊仁海的校友,较两人提前一步回国,且在电化学和控制系统方面能够给予较大的帮助。

经过5年时间的学习,时间到了年,王宇终于迎来了博士毕业的日子。王宇用8年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小公司的销售到一个高知学者的转变,打开了全新的人生起点。然而,王宇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回国,而是入职了荷贝克先进电池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销售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干了2年生产和研发的相关工作。所以对于王宇自称“回国时已在领导力建设、团队管理、研发管理、质量管理等积累了丰富经验”显然是夸大其词,至于“领导团队成功开发了电动火车用车载高压锂离子电池系统和公共汽车用车载燃料电池系统”则是借鉴了其导师参与的相关研究。

眼看着自己的导师、同学纷纷开始创办公司,王宇在年便有了回国的想法,并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