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试器械 >> 测试器械介绍 >> 盛会笔记15外来器械包内延迟及灭菌参数测
说明:
本笔记的内容来源于演讲者在《第13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上发言,笔记内容由“消毒供应频道”进行整理,未经演讲者确认;
笔记中的观点仅代表演讲者的立场,“消毒供应频道”记录的目的在于交流学习。
演讲者简介:
袁园,首都医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会装备协会区域灭菌管理委员会委员。
谢谢各位护理同仁,谢谢各位专家组成员!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外来器械包内延迟及灭菌参数测试研究》,这也是我做的一个课题。
为什么做这个课题?
作为护士长的职责。
团队在集中化管理手术器械后,加强团队知识建设。
对WS.3-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过去是通过灭菌过程中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的测试结果作为灭菌包放行的依据。在WS.3-新标准出台后,我注意到新标准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监测方法,这促使我开展这次课题的研究。幸运的是,本院院长以及护理部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让医院采购了一套对研究有显著帮助的测试仪器。
今天的演讲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该项研究结果尚未由专家进行评估及得出定论。因此,今天只是介绍研究的方法。)
外来器械处理的风险
新标准对外来器械首次灭菌的要求
外来器械首次灭菌为什么要求测试灭菌参数
外来器械灭菌参数测试研究
外来器械处理的风险
外来器械从清洗到灭菌存在许多难点。
外来器械的种类很多,针对不同的手术有不同的专用器械。
外来器械结构复杂,材质特殊,精密度非常高,很难进行处理。
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要求相比普通器械更高。
外来器械处理的难点
在日常工作中,难以找到规范的外来器械的产品说明书,很难了解其再处理时的具体要求。
很多接收到的外来器械只是说明了如何对其进行拆卸,如何让医生更好使用此外来器械,很少有外来器械有对器械再处理时相关参数的描述,在内容中有时只是一句话或几个字描述再处理时灭菌参数要求,但几乎找不到关于清洗方面的要求。
医院的器械再处理设备严重老化,这些都存在较高处理风险。
举例:
一些外来器械,由多种复合材料组成,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再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2套外来器械,实验时间跨度为3天。
新标准对外来器械首次灭菌的要求
WS.3-新标准已经出台,大家日常会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对灭菌质量进行检测。
为什么标准中会增加新的监测要求?要分析下为什么会有这个要求,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以上也是我为什么开展这次科研课题的原因。
新标准中新增灭菌参数检测要求如下,
根据WS.3-4.1.5标准要求,应每年对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监测。
根据WS.3-4.4.1.8标准要求,外来器械、植入物、硬质容器、超大超重包应该遵循厂家说明书,首次灭菌时对灭菌参数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最初我以为是测试的是“灭菌参数有效性”,但后来我发现“灭菌参数”、“有效性”中间有个“和”字,因此它们是2个概念。所以,我们要善于分析标准中每个词的意思,不能只 根据WS.3-4.4.2.1.2标准要求,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仪监测温度、压力和时间,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部位。
最难灭菌部位在哪里?
根据高温蒸汽灭菌技术,我们知道灭菌包、灭菌盒几何中间点是最难灭菌点,这也是相关教学参考书中所描述的。
但灭菌包的中间点就是灭菌最难点吗?
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医院内真实环境下的情况。
外来器械首次灭菌为什么要求测试灭菌参数?
哪种外来器械在灭菌时风险最大?
想了解哪种外来器械灭菌时风险最大这是我开展此次研究的目的。这里选择了一套外来器械进行研究。
其中有套管型器械,我们老师都知道管腔器械很难灭菌,我们接下去可以看下它的测试结果。
还有一种器械由不同材质组合,其尾部可以保证血渍不会沾染表面。
日常工作时,我们会放置指示物放到灭菌盒或灭菌包内,如第5类指示卡,生物指示物等。
为了验证灭菌有效性,要放置多个指示物在灭菌盒中多个点,通过指示物验证其灭菌有效性。
按照WS.34.4.2.2.1标准要求,对于高度危险物品,把第5类指示卡、生物指示物放在最难灭菌的灭菌包中间位置。
通过这个方法,灭菌效果合格,证明此包器械可以有效灭菌。
之前提到了WS新标准要求我们每年对灭菌器进行温度和压力监测。我们在工作会遇到很多外来器械,在外来器械中,发现很多为难以进行再处理的管腔类外来器械。我们发现对于管腔类外来器械,无法将第5类指示卡放置于外来器械的管腔内。
因此,我们想到可以通过监测管腔内物理参数来了解其真实灭菌效果。
外来器械灭菌参数测试研究
图片上是温度压力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整个实验时间跨度为3天,一共进行了30多锅次监测,实验时会将探头插入管腔缝隙,放入钳子中心部位进行测试。
实验时对一整套的外来器械进行测试,将探头放在多个点位进行测试。
按照厂家说明书要求,让此套外来器械经历灭菌温度℃,灭菌时间4分钟。
测试后,根据探头数据,我们发现1号点(图中器械)的灭菌温度达到了℃,但其灭菌暴露时间仅维持了12秒,这意味着此器械只经历12秒的灭菌处理。
此外,5号点、6号点的测试结果也不理想,灭菌温度达到了℃,但灭菌暴露时间仅为秒和秒,少于器械应达到秒的灭菌暴露时间要求。
根据实验结果,将检测到经历实际灭菌时间较短的探测点在图中标记为粉色,作为灭菌延迟点;将灭菌时间相对较长的探测点在图中标记为绿色,并将灭菌时间单位从秒换算成分钟,更便于大家阅读。
我们发现,7号点经历了3.87分钟的灭菌暴露时间,而此器械为我们通常认为难以灭菌的长型管腔器械。
6号点和7号点器械的管腔长度基本相同,但是灭菌暴露时间为2.8分钟,其2者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6号点器械灭菌暴露时间相比7号点更短。
1号点器械的管腔长度较短,灭菌暴露时间仅为12秒。
发现了这个现象后,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有个名词“包内延迟”描述这种现象。
“包内延迟”指灭菌包裹内部达到灭菌温度存在一个穿透延迟的过程,从而引起灭菌器上显示的设置时间与实际灭菌维持时间不一致,这个时间差称为延迟时间。
如果器械包内温度出现延迟,可能达不到足够灭菌时间。
了解到存在这种包内延迟的现象,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反复做了多次实验。这是此次实验灭菌器的灭菌周期图。
在此非常感谢灭菌器生产厂商的工程师,长时间的协助我一起参与实验,灭菌器公司负责人特别支持我的研究,特别提到了我的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其产品改进。
图中所示红色线条为预设置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蓝色虚线为出现包内延迟现象的曲线。
为取得更准确测试结果,特地采购了特定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选择同样的外来器械,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延长至10分钟。
测试后发现,还是存在包内延迟现象,和灭菌器提供的理想测试结果还存在差距。
对同一套器械进行2组实验,选择4分钟和10分钟2种灭菌程序。
根据测试结果表明,器械本身特点,如结构、材质和探头放置位置决定了包内延迟不同;以及在不同灭菌周期,某个部位的温度延迟程度有一定规律性。
为取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重新选取另外一套外来器械进行实验,实验方法同上灭菌温度℃,灭菌暴露时间4分钟。
测试后发现3号点,4号点,非常短的小器械在其探测到的灭菌温度没有达到℃,表明此器械达到灭菌温度℃的时间为0。
这让我思考为什么外形如此短小的器械有这么强的隔热性能?
我建议可以对不同材质的器械进行测试,了解下不同材质器械的灭菌情况。
继续进行实验,对同样的器械进行灭菌,灭菌时间℃,灭菌暴露时间延长至16分钟。
3号点和4号点在灭菌时间达到16分钟后,终于达到了设置灭菌温度℃。
此次实验结果同样表明,器械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包内延迟的程度不同,以及在不同的灭菌周期,某个部位的温度延迟程度有规律性。
即使当灭菌时间达到16分钟、20分钟,在一些探测点依然存在灭菌延迟现象。
1号点为器械管腔内,其存在些许灭菌延迟现象;而3、4、7号点的器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细长管腔器械,但其材质会阻碍升温,致使实际达到灭菌温度时间达不到预设灭菌时间。
通过实验结果表明:
包内延迟时间不会随着灭菌周期延长而变长。
在不同周期,延长灭菌时间后,可以实现灭菌所需的时间。
而常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不能完全反映灭菌包的“包内延迟”现象,包内延迟意味着灭菌器物理参数数值失真,这些改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有待专家确认和指导。
对于包内延迟现象,可能造成灭菌包内延迟的因素为:
器械结构复杂
放置过于密集、超大超重包
蒸汽质量
蒸汽穿透能力
非冷凝气体
真空度
设备老化
器械的材质问题
在此次科研中发现尤其需要 结果讨论
在此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次实验结果,我的观点如下,
第一,灭菌物品应与灭菌设备的产品说明书参数要求一致。
在测试中发现,实验灭菌器的灭菌参数应按照灭菌器说明书要求设置。
实验灭菌器的要求灭菌参数为灭菌温度℃,灭菌暴露时间不能低于8分钟,从实验表明,灭菌器产品说明书非常重要,需要去遵循说明书的灭菌参数要求。
第二,包内延迟是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之一,灭菌器物理参数数值无法准确反映灭菌包内真实情况。
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去综合判断灭菌有效性,但较难反映器械管腔内灭菌效果。
第三,外来器械首次灭菌时要对灭菌参数进行检测。
从实验结果可知WS-新标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果发生包内延迟,需要及时调节灭菌时间,进行重新灭菌,但是不能过分延长灭菌时间,这样会损伤其他器械。
第四,除了灭菌包大小、重量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包内延迟与器械材料有关,如管腔内部、器械内芯,特殊材料内部可能是最难灭菌的部位。
通过此次实验,我觉得需要大家引起重视是那些不起眼的短小特殊材质器械,这些不起眼的特殊材质器械非常难以灭菌,仅在灭菌暴露时间16分钟后,才达到预设的灭菌温度。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针对这些器械设置更好的再处理流程,以及考虑这类器械是否可选用其他方式进行灭菌,这在以后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这里,非常感谢大会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课题,也非常希望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可以设计更多的研究课题,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专业工作,谢谢大家!
--完--
推荐阅读
盛会笔记01|从ICN看消毒供应中心专科发展(吴欣娟)
盛会笔记02|标准引领砥砺前行(张青)
盛会笔记03|全国CSSD专题调查报告(喻船丽)
盛会笔记04|遵循厂家说明书的思考与循证探索(钱黎明)
盛会笔记05|AAMIST79灭菌相关标准(SusanKlacik)
盛会笔记06|医疗器械灭菌参数检测要求及意义(张流波)
盛会笔记07|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带来的思考(黄浩)
盛会笔记08|新标准灭菌参数检测要求及意义(高玉华)
盛会笔记09|医用最终灭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司慧君)
盛会笔记10|CSSD行业标准重点内容解读(李六亿)
盛会笔记11|医疗器械包装检测要求(HarryShaffer)
盛会笔记12|低温灭菌与相关标准(张流波)
盛会笔记13|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刘运喜)
盛会笔记14|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刘翠梅)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